返回

苏家屯的变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三百二十七章 如此末日。(3/4)
的人就和他一块儿,高高兴兴回来了。

        ·······

        特别是他当支书,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合适的人选,但他往省里,市里,县里“跑”了几回,上面的人都积极地替他说话······。

        在他的心里,那里有什么“国法”的约束呢?在他看来,什么“国法”不“国法”,“有钱能使鬼推磨”;在他看来,“国法”就是一张白纸上写的黑字,对别人有用,对他薛三喜一点用都没有。

        那些接他钱的人,清知道他是啥货色,也都知道他干不长久,不是干支书的料子,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一旦那一沓沓钱摆在了面前,便什么都顾不上了,那里还顾他薛三喜有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呢?所以,只管一味的给相关的人打招呼,促成他当苏家屯村的村长和支书。但打过招呼之后,他们恨不得薛三喜立刻死去,以绝后患······。

        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实例。有时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薛三喜本人没有那种善良,洁净,正义,公平的心底。

        人,一旦没有了“国法”的约束,一旦“国法”约束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他便开始“作死”了,人一旦开始“作死”,那就悲哀了。

        第四,人还得受“社会”的约束,这一点,“社会”好像是有“街坊邻居”的意思。

        “街坊邻居”有很多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法则,它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人把它写成文字贴在墙上,但它是明明显显存在的。

        “街坊邻居”的大门缝和窗户缝,包括每一个砖缝,坯缝都是一只只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永恒不会闭上的,都会无时无刻地窥视着某个人的一举一动,给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从最深的意义上做出评判和权衡。一个人的行为若是违背了街情邻情,那一只只眼睛便会射出一种特殊功能的光芒,开始是“纠正”你,进而是刺伤你,以至······。

        薛三喜的人性里,是早已把“街坊邻居”都当成了信球了,他总认为那些“街坊邻居”从智力到手法上都不如自己,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没有办法,他是全然不顾他经常过来过去的大街小巷里的那一只只“眼睛”的作用的。

        一直到了苏老二在苏家屯的每一个地方写“小标语”的时候,薛三喜的心里才有了一丝的感觉

        难道我做的事情原来是人们都知道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像苏老二一样的人,起码和我的智力是一样的?

        但这种想法也只是一刹那而已,立刻,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又被他缺失善良和家庭责任的现实左右了,更为“修缮‘阴宅’和‘阳宅’能够保他300年平安,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说教迷糊了。

        凡过的比他好的人,比他有成色的人,他一时超不过人家的时候,它便“老鼠给猫抹胡子拼命的巴结”;凡过的不如他的人,他一律的看不起人家,吹胡子瞪眼的,完全不顾他们的存在······。

        一时间,他依然我行我素,并且变本加厉着。

        薛三喜这种缺失社会和“街坊邻居”约束的品格,也是他一生中最不幸的遭遇。

        第五,人,应该受“神灵”的约束。过去,无论统治阶级怎样的利用“神灵”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但千百年来人们赋予“神灵”惩恶向善的本位思想,还真的是应该发扬光大。

        人们经常讲“三尺头上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那便是告诫人们要敬畏“神灵”的作用,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尤其是“慎独”。

        对“神灵”的敬畏,是人的行为的底线,人们不去办那些缺德的事,很大程度上还是害怕“神灵”惩罚的。但是,在这一方面薛三喜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有什么鬼和神,那都是吓唬人的,是迷信·····”,当然,这些话有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