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八章 同学们(1/2)
        表演班的学生们毕业之后干什么?

        都做演员嘛?

        想多了,演艺圈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拍摄的剧集虽然很多,但用到的演员却不会太多…

        尤其是一号角色!

        所以,诗糖幂才会一段时间霸占小银幕。

        后世,即便启用新人,用的也是资本看重的人,或者自带资本…

        比方说富二代、星二代之类的。

        正统科班表演系毕业后,其实大部分还是从事相关工作…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公众认识,他们会进入各个省的演艺集团或者是各大剧院、话剧院之类的,跟一般工作没什么两样…

        虽然说只要演技好,就有机会走向主流圈子。

        但是什么圈子都不缺人才,想要火还是得有些资源与背景。

        非一流表演院校学习的劣势还是很大的,这个具体也说不清,但这是事实。

        想要大红大紫,除了本身的本事,机缘更重要!

        像邓朝、黄小明那种出道就是男主角的待遇太少了…

        这种其实就是好几年前华娱文的套路——出道被资本或者大佬看重。

        当然啦,人家本身把握住了机会,出道即巅峰…

        没本事的人,即便你爹是贾平凹,你写的诗能出版,那也是垃圾!

        沈林没指望天降大运…

        后世的四大中生真的是时机加上本身实力,小银幕缺少有相当高颜值要求的正统小生…

        更走运的是,当他们转战大银幕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飞速发展时候!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出生就住在罗马!

        扯回来…

        其实在座的几个人对演员这份职业个还是抱有一丝憧憬的。

        演员这份职业还是蛮值得尊重的!

        你想想他们职业特性,他们要饰演他人,“魂穿”角色。

        老实说,一个人去代入另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

        演员本身,离观众很近又很远,观众自以为对他们很了解,实际并不了解。

        因为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观众们对他们了解到有足够的谈资和足够的情绪。

        但其实,他们并不是我们身边真正熟识的人,我们又可以无所顾忌。

        随着媒介的发展,观众从原来只是对演员专业能力的评价,发展到对“人设”的树立或攻击,蓄意制造传播舆论热点,甚至造谣抹黑,有煽风点火者,有跟风盲从者。

        很多围观群众的情绪被放大、传染、互相影响,要么极端的爱,要么极端的恨。

        ……

        练了三遍,效果还可以,沈林拍了拍巴掌“先到这,咱们去吃点东西!”

        “隔壁在排练《晚餐》,去看看嘛?”

        “…去呗。”

        多几双筷子的事…

        隔壁排练室,也被表演班占用了。

        中戏也就大一管理比较苛刻,你想拍戏,只能利用假期…

        大二主要让同学互相排练小品、话剧…

        算是随堂实践

        大三都没什么课了,大四就是实习和论文了。

        这么算起来,跟技校差不多,偏理论应用的学校,后期需要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晚餐》…

        希腊很有名的话剧,主题是反战。

        属于舶来品,这类话剧需要表演者尽可能的夸张,否则,没法让观众代入…

        沈林非常不习惯这种风格。

        他比较擅长偏内敛的角色…

        打心眼里觉得过于夸张的表演上不了档次!

        这个算是他的软肋——说白了,还是不够解放自己,不够相信自己的角色!

        好比《曹操与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