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起代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五章 五败论(1/3)
        春去冬来,寒暑交替,时间缓缓步入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

        敕勒川,秋高气爽,风轻云淡。

        穹庐间的草地上围坐数百人,场中是两名青年在较量武艺,一持方天画戟,一持精钢长槊,二人打得有来有回,这一幕也令场外围观众人紧绷心弦。

        持戟男子正是拓跋珪,十三岁的他身长六尺,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背狼腰,一杆方天画戟舞得密不透风,好不威风凛凛。

        持槊青年却也不赖,他的槊法极为凌厉、迅捷,精钢长槊在他手中如同一条鲜活的游龙,灵动逼人。

        二人大战百余回合,持槊男子渐渐体力不支,额布细密汗珠,围观众人更是清晰看到他微微颤抖的双臂反观拓跋珪,却是一脸的云淡风轻。

        既为比试,自然是点到为止,持槊男子自知不敌,弃槊认输,恭维道:“主公神力,旭远非敌手”。

        拓跋珪笑笑没有多言,将手中化戟扔给侍从,随着他年龄增长,威望日盛,众人渐渐不再称他为公子,改称“主公”。

        这六年,拓跋珪招抚流亡,广施恩义,结好商旅,部众已经发展到千人,其中五百壮男被他整编为一僮,教习兵法战阵,略有所成。

        同时,拓跋珪也没有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他在燕凤的教导下博览群书,《道德经》《韩非子》《吕览》《孙子兵法》等各家巨著皆有涉猎,另一边,他的弓马武艺也趋至大成,冠绝众人。

        “主公,主公”一骑士自远处策马而来,其人深目高鼻,发须偏黄,忘之不似中原人种。

        此人名叫安同,属栗特族,他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桓帝时作为安息王国的侍子来到洛阳,娶妻生子,及至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火迁居辽东龙城。

        安同的父亲安屈,曾在燕国皇帝慕容暐麾下任中郎将,秦国灭亡燕国之后,安屈友人公孙眷之妹被苻坚赐予刘库仁为妻,此女深得刘库仁宠爱,公孙眷因此成了草原上的新贵,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起了买卖,之后一次偶然,他与拓跋珪宿命般相遇,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他自奉家訾,侍奉于拓跋珪左右。

        如今,他是拓跋珪的右长史,地位仅在左长史燕凤之下。

        见安同满脸倦容,风尘仆仆,拓跋珪上前亲迎,安同翻身下马,却是面色凝重,一言不发,在场众人不明所以,一种压抑的气氛蔓延开来。

        拓跋珪见他一脸肃穆,心知事关重大,挥手屏退侍从,只留下了核心人员:长史燕凤谋士安同僮将长孙肥队率罗结、穆崇、莫题、全旭、李栗五人。

        前几人自不必浪费笔墨,且说李栗,雁门人,二十余岁,建元十六年归附,他的父祖两代人侍奉拓跋氏,其人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略具将才,拓跋珪将他引为心腹,统领帐下汉人。

        进入大帐,几人依次落座,拓跋珪面露精光发问:“安长史一路辛苦,可有收获?”

        早在数月前,苻坚征兵的消息传到草原,拓跋珪便预知到了淝水之战,将安同派遣出去打探消息。

        安同起身作答:“果不出主公所料,苻坚亲率百万大军,以阳平公苻融为前锋挥师南下”。

        堂上诸人听闻“百万大军”皆倒吸凉气,惊疑不定,就连素来面无表情的罗结也为之动容,唯有燕凤一人巍然不动。

        拓跋珪心中惊奇,笑问道:“众卿皆惧百万秦军,独卿不惧,何邪?”

        “百万大军,又有何惧阴晋之战、彭城之战,昆阳之战,谁胜谁败?”燕凤从容不迫答道。

        这几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拓跋珪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便追问:“依卿言,秦军将败?”

        燕凤肯定地作答:“依臣愚见,秦军必败”。

        群臣尽皆侧目。

        “何邪?”

        “臣以为,秦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