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玄道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八章:静功(1/2)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观念,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的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知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才可以把静功做好。

        前世道家所用的止念之法大致分为三种,有念即止、收回忘掉、顺其自然。

        三种方法,以最末的一种为上善之法,属于无意法。

        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属于微意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足够烦人了,再加上还要去除心念,又是一个念头。

        而这第三种办法为下善之法,属于有意法。

        修行静功,还是以不动意念或者微意为优,但是并不是说用意就不好,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静功总共有三种境界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三、意静不只有我谓之意静

        前世李青玄最初也是从静功入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所知以全真为主,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不允许他从动功入手,动功以拳法为优,他没那个条件。

        但是入手过后方知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才勉强做到身静,这身静并不是简单的坐住。

        年轻的李青玄属于不算好动的一类人,但是当他专心静坐的时候,总会忍不住这动一下,那动一下的,初期只能靠自己的念头强忍住,直至后来通过数息,守中的办法,经过一年的锻炼才真的做到,少意而身不动。

        不过这往后的心静直到穿越也不曾达到,只是有次无意间体会过这种境界。

        那次因为那段时间刚刚考完试,而且还不错,所以心情很愉悦,念头清净,然后中午做功的时候很快就进入状态,并且都忘记数息,整个人感觉心如明镜,虽然闭着眼但是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

        确切来说不是感受,而是好似自然而然的知道,而且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生机涌动,一股暖意如同惊雷一般自尾闾直冲泥丸宫。

        许是境界不够,没有守住,猛然一下退出了静坐的状态,待他一看时间居然都过了两个多小时。

        以往身静时顶多做一个小时的静功就会因为单盘而坐感到腿麻,但是这次两个小时在进入那玄妙的境界时感觉只是一瞬,而且一点腿麻的感觉都没有,反倒是接下来几年不管多么累,数息之间内在也会马上调节好。

        可惜的是到现在,即使穿越八年了也没再次进入过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名师,只得自己查资料,其中有关道德方面的东西引起了他的关注。

        道家的修炼从古至今一直提倡修德,修炼特别强调每个人的根基,而这个根基不同于灵修的灵根之类,而是道德品质,修德实际就是为修行培养根基,而这根基直接决定了未来品位之高低成败。

        人的本来天性,原是一片纯洁,合于大道,下生之后,因为产生种种后天欲望和贪求,逐渐使得本来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坏,成为修炼大道的桎梧梧和障碍。为了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逐渐清理掉这些障碍,而方法就是积功培德,做到返璞归真,回复天性。

        可是功德的定义一直很模糊,虽然道祖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但是这个概念李青玄还是有些疑惑,因此正好借此印证一下自己所谓的功德,或者说道德理念是不是对的,而这所谓的德又是为何能作为丹道修行的根基。

        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李青玄打开门一看,正是带自己来客栈的小石头。

        “道长!那太守府聚集了一大堆像你一样的道士,你要不要去看看?”

        想着这静功枯坐也没有进展,出去走走看看也好,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