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闲修记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三章 大名(1/2)
        不等姜逸闲回答,文英怕他又想以前一样不愿与师长交流,便开口说道“回二先生,他叫姜逸闲,我叫文青,她是我胞妹文慧。”

        蜀山弟子千千万,有趣的颇多,沈月华原本也只是随口这么一问,方要打趣说,难不成你连自报家门也要妹妹帮你?脑中闪过三人的名字,最终停留在姜逸闲三个字上。

        她有些惊讶“你就是南区魁首姜逸闲?”

        姜逸闲也没想到这样一位教科书里尽是赞美之词的六君子之一竟然能记住自己,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和他的生存理念大大滴背离了,当下只得硬着头皮达到“正是弟子。”

        沈月华颔首道“你们三人应当就是蜀南清河镇的精英弟子了。”

        文英文慧两姐受宠若惊,按理说精英弟子怎么也有五六十个,姜逸闲是一方魁首,二先生记得住也属正常,但她们二人也能被记住,那真的很能说明为什么蜀山是天下第一宗门了。

        当然,她们不知道的是,就算放在整个蜀地,文英文慧的成绩也能排进前十的,加上姜逸闲那篇震动蜀山高层的论文,生性活泼的沈月华处于好奇便查了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地方能培育出这样的怪才,便顺道把其他精英弟子的资料也看了一遍。

        “姜逸闲姜公子可真是不得了,我还是头一次见大师兄看着一个尚未入山门年轻人写出的文章时而皱眉时而发笑,我没看你那文章之前,还道大师兄魔怔了。”

        姜逸闲将信将疑,那么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当真令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宗师那个反应?

        沈月华见姜逸闲一副不信的表情,又想起自家师兄弟秉烛夜谈的盛景,笑道“你们可别不信,要说感触最深,那可不是大师兄,而是我与五师弟,我以乐入道,五师弟以书入道,我二人之道最是讲求心境,因此在境界提升上与其他师兄弟不可同日而语,说不得哪一日顿悟了,修为便更上一层楼,但你那文章让我对修行有了新的见解。”

        蜀山二先生讲义,文青文慧知道机会不易,生怕错过一个字,就连姜逸闲都来了兴趣。

        “我修的乐之道,讲究人乐合一,无论是先辈还是我自己的见解,讲究的是一个静字,以求道法自然,但你那文章提到了一点,修为越是高深,就越是要以自己的道去造福生灵,这与修道清净大相径庭,我转念就想,倘若我学大师兄一般,他以礼教化世人,我以乐教化世人,那便是莫大的功德,但势必听到诸多俗音,于是我便想,乐之道,越是清修,越是曲高和寡,倘若能若师尊说的那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曲音乐乐世人,岂不是雅俗共赏,乐之大道?”

        文英文慧似懂非懂,却在心中默默记背,反复揣摩这一番话。

        姜逸闲心中不禁暗叹,果然是精于某道的大家,仅凭一篇粗浅的论文就能想到这么多,能够举一反三的能人,果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共同点。

        于是他“罕见”的接了沈月华的话“丝竹之道我是不懂的,不过想来大道都是共通的,我在古籍中曾看过不少有趣的故事,民间被尊为宗师的大家,大多是阴阳皆可,雅俗共赏的。”他本来想说家乡有个叫做金庸的大家如何如何,但一想自己家乡不正是清河小镇,与文英文慧一处,要是她们当面拆穿,岂不尴尬?

        沈月华虽然是蜀山的二先生,当在为人上是六君子中最为平易近人的,她从不端架子,只要弟子们说的在理,她都会接受,这是天生的性子,也正是这样海纳百川的性子,才使得她成了蜀山的二先生,剑圣的二弟子。

        她现在越发欣赏姜逸闲了“能被蜀山封卷的才子,果然名不虚传,小小年纪就能想到大道上,还能颇有见地,若能在蜀山潜修,不出十年,说不得蜀山就要添个七先生了。”

        这一番话在外人看来真的是天大的褒奖了,沈月华这话虽然说得有些虚无缥缈,但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