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御鼎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八章 棕桐港上的黑色甲胄(1/3)
        公主凝视着这个在顷刻间宛若变了个人一般的少年。

        这才是一位名震天下的“青铜之子”该有的气势,在说话之前,卫文鼎更像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别人,在交谈场合中有些害羞的雏儿。

        伊琳娜显然不相信这少年是凭空多出来的这股气势,她反而觉得这多多少少与那青铜之城有些关联。

        不过就连东陆人对那青铜城都知之甚少,更别说他们西陆了。

        这是一个极度喜欢东陆文化的年轻西陆女性,她曾在十四岁的时候便随着商船队抵达康国的江岸。

        她熟读帝国的历史,对于这个江之彼岸的帝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拜庭的历史上曾记载着:

        西历七年。

        诸位东方国王于康帝国首都长安城会面,并于该地签订了十六条互不侵犯条约。

        似乎康帝国受到了契约的约束,再没有将士卒派遣至其帝国东部边境。东陆康帝国不满于国家疆域的大小,又迫于该大陆舆论压力,无法继续对周边国家进行征伐,

        康帝国将目光转向了埃里伯斯河的西侧,即我神圣拜庭帝国。帝国已在大陆上证明了自己的国力,在得到即将受到侵略的消息后,帝国元老议会展开了长足的讨论。

        是否需要让东方的诸国见识一下帝国的弯刀,这个议案的诸多详细于《朝政记录》中可以查阅。

        但最终国王认为东陆人不足为惧,帝国只需要以使者的礼仪接待即可。

        康帝国的远征船队抵达棕桐港的时候已经不到百分之十,帝国热情的招待了这些疲惫的敌人,康人士兵在离开我国时感激涕零,并承诺将我帝国的神圣之光传播至遥远的东部大陆。

        ——《拜庭帝国史》

        这段历史记载得极为简略,在伊琳娜看来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

        书里的康帝国看起来平平无奇,只是一个急于求成并将自己武力强压于诸国的霸主,这里的康帝国没有一丝霸主的气质,他们的士兵甚至承诺将帝国的神圣之光传播至他们的祖国。

        帝国的元老议会是个什么样子,伊琳娜很清楚,她坚信在一百多年前的元老议会,肯定比如今的高明不了多少。

        她想要去真正的了解这个强大的邻居,于是踏上了那远航的商船。

        直到她真正的踏上了这片土地,她才发现这个国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她直到现在也能记得康人那洋溢在脸上的自信。

        那是一个强大到让所有邻国都胆寒的超级帝国,他们的每一道指令自帝国决策中枢发出,经过重重传递仍然能完整的抵达基层。

        每一名康人都以天朝子民自居,认为其余诸国皆是蛮夷,更是将他们西方大陆称为西域,伊琳娜没有认为这是康人的盲目自大,她见到了能真正称之为军队的步卒。

        不同于西陆那百年不变的制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康人的军队直接听命于他们的皇帝,她远远的看见过康人一支军队的调动,仅仅是一城之兵,人数便比得上她们一郡之兵了。

        东陆的种种见闻深深的震撼了少女,回到国家后她特意找了些康国人当老师,并从那东方的一部经典《诗经》中为自己取了一个东方名字,乐容。

        从不断的了解中,东方南部国家卫帝国也出现在了她的视野中,这个国家的西北部直接与西方大陆南部王国接壤。

        她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感,当年乾关之战似乎为西方国家抵御了又一次的侵略。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在正面硬撼康军的进攻,这样一个国家迟早是要崛起的。

        他们与南卫相隔太远,两国并未有建交的条件。

        直到年前一名风尘仆仆的卫国使者找到了拜庭国的外交官,并告诉他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在棕桐港接待从江上而来的卫国军人。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