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科技复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九章 我们为什么要买它?(1/3)
        种花家,湖南。

        李汉正在默背明天的演出剧本,他和剧组来到了千年古镇“芙蓉镇”,这也是李元鸿准备拍摄的电影名字。

        这部电影由李元鸿亲自指导,李汉则是剧中的男主角。

        种花家在八十年代盛产伤痕电影,这个时期很多电影都把时间线放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其中有不少尺度还非常大,这部《芙蓉镇》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人称“芙蓉姐”的女主角在“4q运动”及“刺客信条5”中的遭遇,将那个年代的丑陋作为警醒,算是这类伤痕电影里尺度较大,拍得也比较出色的一部。

        但这部电影在李秦眼里除了原著剧情出色,以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大尺度外,电影本身的硬素质算不上一流。

        如果拿原版去参选,他认为很难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拿到最高奖。

        但这个奖很重要,李元鸿拿到了才有把握帮李汉弄红帽子公司,毕竟他这位老爹的作品除了样板戏电影,就是主旋律电影,还没有在国外拿过奖,很多同行对他是有非议的。

        原本位面的谢导是种花家第三代导演里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元鸿也属于第三代导演。

        这一代导演都经历了浩劫,此刻在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上与世界影坛严重脱轨。

        当然这不怪他们,这是那个时代的锅。

        种花家的电影在这些年里不光原地踏步,甚至还出现了面倒退。

        而在种花家之外的这十年,球电影正好迎来一次新浪潮。

        这十年发达国家的电影都在技术和风格等方面完成了进化,还是一次从上至下的面进化,无论导演的指导风格和技术,还是演员的表演风格和方法,几乎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科技领域有技术革命,电影领域也有这样的革命。

        种花家在电影领域便错失了一次极为重要的革命。

        这部《芙蓉镇》在镜头语言、表演风格、人物对白、角色设定上旧痕迹太重,还有着人物设置过于脸谱化,表演风格固定化,台词教条化和幼稚化等问题。

        这些缺陷恰好是电影新浪潮的进步方向,尽管种种不足依旧不影响它是一部八十年代的出色电影,但想靠这部电影去三大电影节拿奖,哪怕让其提前十年问世,李秦也觉得希望不大。

        这个位面的威尼斯电影节在79年没有停办,李秦希望把这些问题改善后再去参选。

        李元鸿只有拿到这个奖,才能奠定自己在种花家影坛的真正地位,成为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至于怎么改,李元鸿比他更清楚。

        比如剧中的反派女一号,她的角色在原版里已经非常出彩,做到了让任何善良的人看后都咬牙切齿的程度,单从这方面来说自然很成功。

        但问题是从她一出场,大家就已经能从她脸谱化的角色和夸张的表演方式上,猜到了她肯定是反派,以及后面会做什么事了。

        大部分观众并不在意这个问题,但要拿奖就不能有这种缺陷。

        如果能取消演员们外在的夸张式演出,还有剧本中过于戏剧化的冲突,让演员们尽量用微表情和一瞬间的眼神来交代内心戏,再配合先进的拍摄技术、更精致的画面取景、更合适的bg来烘托气氛,那么在1979年就是一部非常先进的新浪潮电影。

        但这么一弄,演员的演技就成了大问题。

        现在除了李汉和极少数的老演员能做到这种内外兼备的演出,刘小晴和男二号都达不到要求,他们的女主角和男配角都要更换才行。

        还有,这么拍本来就紧张的彩色胶卷一定不够用,但要拿奖就必须每个镜头都做到精益求精,让人挑不出毛病。

        此外,还得增加一些长镜头和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