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波定大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最终章 白头尽归来(2/5)


        只听竹林彼端一阵小孩的喧闹,少倾就无声无息,再过一会儿竹林中就冒出了不少呛人的白烟,还传来一阵小孩夹杂着咳嗽的,兴奋的欢笑声。

        杜甫侧耳听了听,转头对夫人杨氏笑道“嘿!他这是去跟人家玩上了……”

        杨氏白了他一眼,笑道“骥子生性豁达,哪里像你啊,整天愁眉苦脸的!”

        杜甫笑道“我年轻时候也是骥子这样啊!”

        杨氏叹道“可是这屋子毁了,咱们一家该怎么办啊?”

        杜甫却一反常态,并没有与妻子一同忧虑,反而若有所思地说道“在这里没有遭兵灾,就是人间天堂啊……”

        ……

        杨氏知道他前两天得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故此心情极好,又见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中也实在高兴,由昨夜茅屋被大风所破而引发的不快也逐渐烟消云散,夫妇二人一边扫着房中、院中的积水,一边斗嘴说笑。

        此时,四邻八舍的父老乡亲闻听杜夫子家遭了灾,也都顾不上自家的农活,纷纷聚来。

        其中,北邻的黄四娘嗓门最大,身材矮胖的她急匆匆来到杜家院中,忙不迭的帮着杨氏一起晾晒被褥,一边热情地说道“杜家嫂儿,过晚你就带着娃儿去我家去睡咯,刚好做个伴儿。”

        南邻的十三伯也在杜甫的陪同下,趟着积水在屋内、院内转了半天,好久才说了一句话“这屋子不得行咯,要重修一番唻!”

        杜甫点头苦笑道“是的嘛,不得行咯!只是重修要好些本钱唻!”

        十三伯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杜甫的看法,也不再多说,仍是背着手在屋里院里查看。其他邻居,如向四哥、王二嫂、李木头、刘七贵等等也纷纷到来探望,不一会儿,不大的院子里就站满了村中父老。杜甫、杨氏忙不迭的招待大家,心中倍感温暖。

        这其中十三伯辈分最高,他跟几个乡老合计了一阵,便走到杜甫、杨氏二人身旁,对众乡亲说道“杜夫子来到吾个村儿已经有四、五个年头喽,夫子人品好,学问好,医药也好,大家都晓得撒?”

        父老们笑答道“晓得!晓得!”

        十三伯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晓得就好,晓得就好!我们几个老汉儿的意思是,夫子是啷们一家人,屋子破了,就一起帮他修好,啷个看如何?”

        众人拍掌道“好撒!好撒!吾个看就把旧屋子拆了,再修个新房子撒!”

        就在这时,一些小孩子抱着一捆捆金黄的茅草奔了回来,宗武嚷道“阿爷,阿爷,我哥子送新茅草回来撒!”

        在众人热情地哄笑声中,杜甫夫妇不禁热泪盈眶。

        ……

        数年前,杜甫携妻带子来到成都,在一条名曰“浣花溪”的小溪旁住了下来,这里临近一个小小的村落,村中有几十户人家,他们盘下了一座旧庙旁的茅屋居住。

        这些年来,除了收到朋友们一些接济之外,他主要靠着给四乡八里的百姓们看病和采药过活。他饱读诗书,只要邻里有代笔书信或书写诉状之类笔墨上的要求,从来都是来者不拒,还时常教一些小孩子们读书认字。

        这段时期,日子虽然依然过得清苦,但他的心情却比入蜀前好了许多,故此也常有新鲜的诗作问世,颇受父老乡亲们的推崇和喜爱。

        如今他家茅屋破损,四邻八舍的邻人自然都愿意来帮忙重建,大家有的送米送菜,还有的伐木打草,有的和泥烧砖,一切都是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座新的茅屋在原地拔地而起,村中的父老几乎人人都参与了这座茅屋的重建工作,也都觉得为这位人品好,学问好,医术好的杜夫子尽了一份心!

        九月中的一天,杜甫坐在院中的那张青石桌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屋顶金黄色的茅草,用桐油漆过的木柱,被粉刷的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