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本江湖的最后一个大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007章 书报亭(1/2)
        “外甥崽,你明天不上课,晚上陪我喝几杯米酒妈、玉琪,你俩也喝点”

        各自洗完手,在堂屋的饭桌前坐下,小姨夫薛刚笑眯眯的从厨房提出来一壶温好的米酒。

        米酒和黄酒一样,喝之前温热一下,口感会更佳。

        外婆和小姨也不反对,于是除了两个小家伙之外,大家都边吃边喝,一家人难得的有了一种祥和的气氛。

        外婆和两个小家伙先吃完,随后就去了东厢房。

        萧白一边喝着米酒,一边听小姨和小姨夫两个人聊天。

        他觉得,小姨两口子的相处方式比较有意思,看得出来,五大三粗的薛刚同志貌似不当家。

        “玉琪,剧团的情况也不太好。现在拨付的经费在逐年减少,都说以后团里要改革,究竟怎么改,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

        小姨夫薛刚喝酒上脸,哪怕是几杯低度数的米酒下肚,马上就变成了红脸的关公。

        “哎,你们还好点。像我们建筑社已经半年没发过工资了,都不用等以后,现在就够呛。社里有技术的男人都跑外面挣钱,剩下像我这样的只能喝风。好了,外甥崽在这,咱们不说这些了。来,外甥崽,再喝起一杯。”

        小姨发了几句牢骚,适时终止了这个话题。

        她所在的建筑社是个大集体单位,眼看着就要凉了。她以前在单位搞统计,没什么手艺和技术。

        有手艺有技术的男人,出去以后总能找碗饭吃。小姨比较悲惨,一个月32元的工资都没了。

        而小姨夫薛刚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就60元的收入,他还要管乡下的父母,一大家子人的日子的确过得紧巴巴的。

        “咳咳,满姨,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点生意?我觉得吧,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干个体也不丢人。”

        萧白原本就打算找时间和小姨谈谈自谋出路的事儿,今儿刚好有机会,于是他就挑起了话题。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虽然个体户和万元户已普遍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八十年前期,社会上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怎么看得起个体户的。

        从85年以后,也就是到了八十年代的中后期,个体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观念才逐渐有了改变。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开始给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各种限制松绑。

        1985年元旦,国家的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也就意味着长期被包括粮票在内的各种票证捆绑的城镇居民,在就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粮食及副食品的逐步放开,制约人员流动的关键因素也就会慢慢消失,所以个体经济才能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活跃起来

        1985年,是整个八十年代很重要的年份。当然,随着各种政策的宽松,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物价从85年底、86年初开始,也随之出现了改开之后的第一次上扬。

        听完萧白的话,薛刚放下酒杯叹了一口气“我和你满姨其实也想过做点小生意,可一来呢,不知道干点啥能赚钱,二来呢,我们也拿不出多少本钱”

        薛刚并没有因为萧白的年纪小就轻视人家,二姐的这个儿子,从小就有主见,又是从大城市出来的,读书还读得好,薛刚和梁玉琪一直都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待。

        小姨没有拦着薛刚,任由他把话说完,她其实也想听听外甥崽有什么高见。

        萧白微微一笑,心说,这点事可难不倒自个儿。别说做点小生意,就是帮小姨快速致富,也不过就是一两年的事情。

        做生意嘛,需要考虑的无非就是“投入产出”的问题,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小到一个个体商贩,大到一家大型商贸集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