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夏天的风下课的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02(1/2)
        在手机和银行卡都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甚至,连bb机都只能在国外电影里看到、认定是个新鲜事物的时代,小浦,这个杭州周边的江南小镇,更有一种淳朴的田园风味。

        这个小镇的外围有溪水、茶山、大片梅树,而小浦核心,也就是城镇中心处,有一个叫做高台门的独特大户登上十几步台阶,再推开两扇很老旧的木门,这样的地方里竟然藏着一个拥有五户人家的小小院落。

        在我的少女时代,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我常常被爸妈使唤去别家传话,充当着人肉电话的功能——当然,这只是我众多“功能”之一。有时我还是灰姑娘,要帮爸妈在灶台前烧火;有时我还要变身井水妹,因为自来水时而会停水。

        “小敏,去高台门一趟,问问你书记舅舅,星期天去不去一起钓鱼?”

        “小敏,快去趟高台门,给林树森舅舅送瓶酒去,刚下的自家米酒。”

        “小敏,去高台门一趟,叫你舅舅过来喝杯酒,爸爸烧了个好菜,今天火候很好,这条红烧鲫鱼做得很成功!”

        ……

        高台门总共五户人家,有三户的户主我都喊舅舅,其中两个带前缀。

        老书记舅舅就是原来的小浦丝绸厂老书记,妈妈的远方亲戚。虽说血缘关系很淡,不过两家感情之亲厚,说是正牌舅舅也差不离。书记舅舅的儿子陈杭生是个神一般的存在,是许多家长、尤其是我妈妈嘴巴里喋喋不休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面对这个时常出现在生活中的教材人物,我却一点不压抑。杭生哥太牛了,比我大一岁半而已,可今年我高二他却已经大二了——他跳了两次级,读起书来依旧轻松得要命。所以吧,关于年龄的问题……真的尽量不要拿年龄作为参照,毫无意义。

        厂长舅舅林树森就是当年帮衬过妈妈的白沙溪村民,我的死党之一林林的爸爸。白沙溪后来因为修建水库,鼓励村民搬出去,林树森舅舅那么勤劳刻苦的一个人,在一场茫茫然根本预计不到未来的搬迁之后,经过奋斗,光景大不一样了。

        只有当“舅舅”不加任何前缀的时候,才是指我的亲舅舅——我那个混世魔王表弟陈豹子的爹。

        高台门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是江南小镇所特有的,那些白墙黑瓦的民居虽然陈旧落魄,却依然留存了往日的风貌。在解放前,高台门应该是个大地主宅子,或者官员的府邸,但如今分割成了五个家庭的住宅。高台门自成一统,五家民居围拥着一个巨大的露天天井。天井里有口清冽的深水井,天井角落里还种植着芭蕉,春天的雨水打着芭蕉叶子,虽然我已经熟视无睹,但若被杜微微见了,肯定又能背出几首李清照的词。

        高台门也是中国式街坊邻里融洽关系网的一个典范。五户居民除了三家舅舅外,还有一直没出嫁的驼背姑姑和她的娘家,以及一对外地老师夫妻。这对夫妻小浦话说不标准,所以不大说话,常以微笑代替。五家人一向和睦,今天我妈妈让我带一大锅骨头汤给三个舅舅,看见在门口刺绣的驼背姑姑就嘴甜喊一声,回头时驼背姑姑就可能会塞块水果糖给我;明天林树森舅舅的老婆水仙舅妈做了小浦麦饼,那就肯定一户两个分送出去……简直就是个小共产主义世界。高台门同时也是时代特有的——因为,它的存在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它太老了,老得有点不搭了。更主要的是,高台门在小镇的中心处,而这里是规划中的商业中心,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这个地方的拆迁令就会下来,五户居民就要离开这些老旧的两层平房,另择新居。而在高台门的原址上,会有新的大街扩建铺开。

        这样的拆迁后来在我的少女时代末期果然到来。拆迁之后,繁华的商业街逐渐发展,我也慢慢长大成熟。在高台门不复存在的日子里,我也曾无数次地看着照片,想起二十年前高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