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治元纪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五章 上元佳节(上)(1/2)
        在之后的几天里,顾庭似乎有意躲着赵云衿,再也没在她的视野里出现过。不过赵云衿倒也没计较这些,因为她已是自顾不暇。

        根据隋朝的规定,春节期间只有七天假期,是从除夕前三天休假至正月初三。也就是说,所有官员在正月初四就该结束休假,各司其职了。可赵云衿自从正月初三受伤,直到初六才从昏迷中苏醒,还需要时间休养,因此赵宣替她向大理寺告了假,让她在家过完上元节再回大理寺去。

        虽然赵云衿借着养病的由头多了几天假,但是对她来说,时间还是很紧。因为要以赵云衿的身份活下去而不令人起疑,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要模仿赵云衿的笔迹。赵云衿的额头受了伤,手可没受伤,如果突然写出一手完全不一样的字来,想不让人怀疑都难。所以,从初七开始,她就照着记事簿上的字迹临摹,好在有些书法的底子,几天下来,写出来的字已经有七八成相似。

        其次,就是要熟悉隋朝的律法。虽说大理寺司直负责长安城内疑难案件的调查取证,以及奉命出使到地方复核疑难案件,一般不涉及定罪量刑的问题,但是在大理寺任职而不懂律法,是说不过去的。好在经过数次修律,现行的《治元律疏》和唐朝的《唐律疏议》异曲同工,对于一个学过唐朝法律的律师来说,倒也不难掌握。

        最后,就是得熟悉大理寺中的同僚了。毕竟失忆这件事儿,对于家人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但对于共事的同僚来说,则不尽然。从前赵云衿还没当官的时候,曾托父亲赵宣从吏部借来记载着朝中官员姓名、籍贯、职位、样貌的《班朝录》,并认真地抄写下来,以后每当有官员升迁、调任、致仕之类,都会补充进她手抄的《班朝录》里。如今,赵云衿日日捧着这本《班朝录》,将大理寺中每个官员的形象牢记心中。

        在这段时间里,明枳和锦书还跟她讲了一些之前来不及细讲的事情,比如赵云衿在大理寺时办过的案子,她跟大理寺中的哪些人关系好,她有哪些好友之类。每当明枳和锦书讲起这些细碎又生动的故事,总是让她觉得从前的赵云衿正活生生地站在她的面前。

        人一旦忙碌起来,日子就过得飞快,一转眼,已经到了正月十五。

        这天早晨,锦书正在帮赵云衿梳头,她看着镜中的赵云衿,建议道“小姐,你这几日总是闷在房中写写画画,也该出去透透气了。”

        在一旁擦桌子的明枳赶紧附和道“是啊,小姐,今天是上元节,街上早早就开始布置起来了,我们也去凑个热闹吧。”

        赵云衿一下子就明白了她们的小心思“我看呐,你们不是想让我透透气,是你们自己想出去看花灯吧。”

        明枳掩嘴笑了笑“一年之中只有上元节这天不宵禁,当然不能错过啊。”

        赵云衿想了想,自己该记的都记住了,字也练得有九分像了,是时候放松放松了,而且她也想见识一下古人所写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于是赵云衿点点头“也好,那便出去看看。”

        明枳高兴地一拍小手,说“太好了,等过了午时,东西两市都开了市,我们就出门,好不好?”

        赵云衿看着明枳兴奋的小脸,笑道“好,都由你安排。”

        午时还没到,锦书和明枳就开始准备起来。按照以往的习惯,每回跟着赵云衿出门,都是由锦书保管钱袋,因此她轻车熟路地从高脚柜中拿出一个木盒,从里面拿出几贯铜钱,装进随身的钱袋中。而明枳则在衣橱中翻找一番,给赵云衿找出来一件带有毛领子的大红披风。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三人走出赵府大门,已经是正午了。

        赵府所在的善和坊离西市很近,只需横穿过太平坊和延寿坊,就能见到西市的大门。

        虽然只是午时,各坊之中早已布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