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造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19章 不是商量,而是通知。(1/2)
        八月十五日,天色渐暮,晚风习习。

        赵明诚立在船头观赏渡头景色。

        水上当真是樯橹如麻、星罗棋布,岸上一直到城脚,亦是屋舍稠密,寸土寸金。

        吴用从后舱里钻出来道“江宁府是个好地方,以后都归了主公管,话说评书里的青天大老爷谁不都得微服私访一番,才能扶危济弱、除暴安良。”

        赵明诚笑骂道“好狗才!我瞧着你比我还有劲头?是谁要当这通判官?”

        吴用斜肩谄笑,儒雅的脸上笑得很猥琐,显然非常激动喜悦。

        一不留神,吴用袖中掉出好几本书,都是什么《州县全书》、《牧守箴要》、《仕途贯录》这类时下最流行的地方官参考书。

        原来早有准备,不愧是做事认真、积极主动的人。

        赵明诚摇头失笑,走进船舱。

        ……

        昔日申时。

        运河码头早早清出一块场地来,一艘高大客船缓缓靠岸,大群文武官员早早在此迎候。

        丝竹声中,一位宽袍大袖的公子慢慢走下船来。

        刹那间,一道道目光望向俊美如画的年轻人。

        这就是名震天下的赵明诚?

        恩科试状元郎,《三字经》著作者,诗词大手,官家亲信?

        这气质太非凡了吧?

        久闻不如一见,传言果真不虚呐!

        “新任江宁府通判赵明诚为公务事,择于八月十六日申时上任!”

        当即,就有吏员大声唱礼。

        登时全场肃静无声,在场百多人非常恭敬,齐齐作揖施礼。

        唯独最前方四十多岁的紫衣官员面色平静,手臂只是随便拱了拱。

        赵明诚笑容和煦,又飞速瞥了紫衣官员一眼。

        张康国。

        江宁府一把手。

        此人依附蔡京,去年通过蔡京的运作,由中书舍人外放出京,担任江宁府知府。

        想的虽多,动作不慢,赵明诚趋步上前施礼道“下官拜见张府尊。”

        张康国迎上前去,笑容满面“哈哈,老夫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德甫,好啊!”

        这张康国生的如瘦猴一般,穿起最小号的官服来还是显得有点大,与周围的一群肥头大耳官员相映成趣。

        赵明诚暗笑,亲切道“府尊操劳政事不堪憔悴,实在是我朝士大夫的典范,可知府尊貌虽瘦,这江宁府百姓必定就肥了也!”

        这一番话让张康国笑得合不拢嘴,拉着赵明诚的手就不肯撒开了。

        周围一众官员俱都暗自点头,看这模样,府尊跟通判应该会相处得很融洽。

        要知道,国朝地方上讲究权力制衡,但凡是州府的文件,知州或知府都必须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任何一方单独签署都不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的权力比知府弱不多少,况且通判还有监督权。

        倘若知府跟通判“干架”,遭殃的只会他们这些下面的人。

        又寒暄了片刻,张康国将前来码头迎接的大小文武官员向赵明诚介绍。

        什么录事参军、司礼参军、兵马都监等等一大串。

        赵明诚对每个人都是面带微笑,但一众官员却是更加恭谨。

        不要看通判大人年纪小,着实是个狠角色呀!

        以布衣之身弹劾向太后!

        刚中省元就持刀入宰执府刺人!

        这两件事,哪件不是让天下人骇然惊恐?

        所以说,看起来温文尔雅,实则狠辣霸道!

        点完名,张康国刚要开口邀请,去秦淮河最豪华的酒楼聚聚,弄个接风洗尘宴。

        冷不丁。

        一个青袍文士踱步上前,奇怪问道“今日我们通判大人上任,怎的不见巡检使张录?”

        听到这话,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