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莽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一章:蒲州张氏(1/3)
        诗有云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男儿宁当格斗死,不教东虏嗜血流!

        ……

        崇祯八年,二月十八,镇河堡外。

        稀稀拉拉的土夯小房,一条泥泞的小道,骡马羊牛的粪便随乱地四处都是,寒风一吹,到是冻个结实。

        “吁呼~吁呼~”

        长长的马鞭扬起,赶车人忙碌着,不停地吆喝,这支马队由十几辆车马组成,一包包货物在苦力的口号声中堆放其上。

        一杆红底金边的队旗插在车头,旗帜迎风飞扬,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张’字。

        但凡有些阅历的老人,见到这副旗号便知道,这是蒲州张氏(出过首辅张四维、兵部尚书王崇古)的车队。

        就在几十年前,放眼整个山西,车队只要挂有张氏的家旗,便无人敢惹。可惜事世沧桑,如今的张氏已大不如前,除了十几个赶车的车把式,便只有个青壮,负责饮炊修拉等杂事外还兼有护队的作用。

        “陈小侄,后面这一路,便多劳你照看了。”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轻声感谢,看他也就四十多岁,脸上布满皱纹,一笑起来,那褶子像极了口外的沟壑。

        陈山河勒马抱拳,颇有股豪迈之气,“张爷客气了,我爹曾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年他多费您关照,这次我受令前往口外打探虏情,顺路看护下车队也是应有之事。”

        张守仁哈哈一笑道“都是以前的事,不提,不提了,”

        嘴上说着不提,眼中却满是怀念,只听他道“想当年我们张家的车队,一去就是数百辆,你爹也机灵,每次路过你们陈家村,他都会托我加塞辆车,卖了货好处一人一半。这口内口外,来回就是三倍的差价,结果这小子还嫌少,一车长芦盐,他硬是能往里掺个百来斤沙子去,被我发现了他还狡辩说,那帮鞑子舌厚口臭,吃不出来的。”

        听得老爷们当年的糗事,众人也是跟着哈哈大笑。山西地少人多,为了活下去,很多人都做生意,与塞外蒙古人的茶马交易,从明初开始,几百年间从未停过。

        方景楠默默地骑在马上,没参与众人的戏笑,他正看向路边一群争抢着捡牛马粪的小孩。大冷的天,他们穿着单薄外套,上面满是补丁,而且大多都要大上几号,走动之间松松垮垮,寒风直钻,他们却毫不在意,吸着鼻子,赤脚光足,看见一坨马粪便像捡着宝般,冲上去便抢。

        有个小孩年纪实在太小,也就五六岁,每次他先看到的牛马粪,结果都抢不着。推搡中被人挤倒,看着本该是自己的东西总得不到,不知是摔痛了还是委屈,竟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铁柱哥,麻烦给我个饼子。”方景楠目光不离,朝身旁的孟铁柱唤道。

        孟铁柱叹道“边地人勤苦却总没个好,都这样,管不过来的。”

        “我也没想全都管,只是见着了,却不做点啥,难免不舒服。”

        出远门做的面饼一般都很大,半尺见方,足有斤重。方景楠骑马跺步来到小孩身旁,也没下马,手往下一探把大饼递了过去,“别哭了,给你。”

        金黄细白的饼面上泛着油光,看着便有食欲,小孩楞楞地猛咽口水,却迟迟不敢伸手去接。

        “喏,好吃!”方景楠鼓励地露出笑容,又把手递了递。

        好像没有危险?小孩眼眸明亮透彻,泛着一丝朦光,他紧紧看着眼前的面饼,双手微抬,指尖触碰到面饼时仿佛身子都震了一下。诺大的面饼被他捧在手里,又等了一会儿,看方景楠再无其它动作,于是便开心地大咬起来,一边还不忘感谢道“谢谢你,大哥哥!”

        看到小孩开心的笑脸,方景楠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我也要,我也要……”这举动顿时引起其它小孩注意,纷纷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