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步九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十四、和匠鲁哈图(1/2)
        哈三知道这把宝剑不同于普通剑,一定有些来历。陈鲁急忙赶到前面,看见将士们正在这个小水泉前面排队取水。他来到水泉边,看不大的小泉,四周冒着水汽,边上结着厚厚的冰层,一股清泉汩汩地向外涌着,看不见水流向了哪里,似乎流出来就渗到地下去了。

        闻达过来说“大人,这泉子太小了,连五哨人马也供应不上,现在我们还可以,牲口不行,有的马已经渴的趴下了。怎么办,请大人明示。”

        陈鲁连忙说不敢。他的大脑在急速地旋转,这样看来,别说做饭,就这些将士们喝足了水都是奢望,还有这些牲口呢。他几次到这边,在搜索记忆,看闻达急切地等待命令,心里有几分不爽,这事应该是他这位带兵主帅的差事,作为军队副千户,这是平时必会的一个科目。

        当然,锦衣卫是老爷兵,这陈鲁不得不承认,锦衣卫不是作战部队,真应该让哈三统领军队。哈三虽然年轻,但是见识在这位副千户之上。

        这种想法在陈鲁体内循环一周天,咽了下去,只好说“闻将军,让工兵和给水两哨过来,在这泉水下面两丈处。每隔十步挖一个井,一共挖五个,这要比在大营里平底挖井要省许多事。告诉将士们,不要弄浑了上面的泉水,将士们好继续排队喝水。”

        闻达应着,大喊道“工兵和给水的带着工具过来。”一共两哨,又调过来两哨,都是已经喝过水的。

        闻达说“你们必须在在半个时辰内挖出几口井,宽两步左右就可以,深十尺左右,按时完成有赏。”

        那时的工兵不单单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还有和给水部队一起挖井的任务,打井是他们的强项。行军,最大的问题是水。不靠河时候,能宿营的前提是能否挖出水来。

        这些工兵们,不到半个时辰,真就挖出来几眼亮晶晶的水井。那边也早已经准备好了柴米锅灶,抓紧做饭。

        闻达带人巡逻警戒,这里树木不够,不能立栅,只好把车子和骆驼都围在外边。陈鲁让哈三到处贴上符篆,大家才安心吃饭。

        饭后,李达派人去当地找人,问一下地理位置,他越来越不相信这个狗屁地图了。

        陈鲁告诉他,前面是叫马城的一个大镇。其实他上次根本就没走这条路,他走的是官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丝绸之路。可是这条官道要多走两千多里。

        几人又看了一下羊皮地图,明白到了人烟稠密的地方,都挺高兴。陈鲁却一反常态,请示,不能在马城停留、宿营,应当迅速通过,出城前面百里左右就是朝廷设立的蒙古卫,那时再宿营休整。

        陈鲁这么讲,一定有他的道理,人们都比较信服他,何况听陈鲁的口气,穿过马城也就是几十里的路程,自然不在话下。

        这时派出的人回来了,带了一个向导回来。严格意义上来讲,算不上是向导,只是一位当地人而已。陈鲁看他装束,穿着有几分油腻的皮袍,脚蹬高脚皮靴,头戴皮、毡混制的护耳笠子帽,知道是蒙古人,让哈三用蒙古话问他“这是哪里?”

        这人回答道“回爷的话,这里是把里宣慰司蒙古卫马城。”

        哈三问道“这就是马城了?不是说一个大市镇吗?怎么这么几户人家?”

        这个人笑了,说“这才到马城地界,说句不怕犯上的话,各位官爷吃在马城,也得拉在马城。”

        陈鲁给几位大人翻译成汉语,都吃了一惊。

        哈三看他胆子挺大。一般人到了军营,看到这一个个的丘八,早都瘫在地上筛糠了。这人能侃侃而谈,还不失幽默。哈三心里一动,用汉话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做哪行营生?”

        这人蒙汉话夹杂着回答“小人鲁哈图,是和匠,大牲口和匠。”

        哈三看他听得懂汉话,虽然说得蹩脚,也可以了,心里高兴,打定主意。他告诉李达,鲁哈图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