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上最强投机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23章 吴清言主任(1/2)
        ()

        吴言清的办公室在二楼,是个不大的单独房间,除了一张堆满了文件和书籍的书桌,就是身后摞得高高的书籍和资料。

        “呵呵,办公室里可能有些乱,你不要太在意,怎么样,我这里有龙井茶泡一杯吧?”

        “既然吴主任这么客气,小子却之不恭,只有愧受了。”

        吴言清多看了他一眼,对这个落落大方的青年人又增添了一份好感,微笑着拿出暖水瓶,冲泡了二杯茶水。

        “谢谢吴主任。”

        陆航恭敬的站了起来,双手接过茶杯,礼仪方面做得让人无可指摘。

        “坐吧,我们闲聊会儿。”吴清言颇有兴趣的坐了下来,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悠哉地问道:“小兄弟不是本地人吧?”

        “是的,我是金陵人,在真人面前不讲假话,这些国库券也是在当地收的。”

        “我看出来了,其实在我们证券交易所还有其他的大户,有一位姓杨的魔都本地人专门跑徽省去收,他一个人的交易量占我们整个110,已经做了有两个多月了,但是他一次性的量还没有你多。”

        “呵呵!”

        这个姓杨的叫绰号叫杨百万,可以说是魔都第一代股民之一。

        在工厂下岗之后,杨百万敏锐地发现了国库券地区差,从亲戚朋友手里筹集到两万块钱,开始到外地收购国库券,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只不过这种原始的方式,积累起来还是太慢了。

        陆航采用“”借鸡生蛋”的方法,当现金如数兑付给第一次尝鲜的人后,好口碑就会爆炸性的发酵起来。

        一传十,十传百,比起一个人哭哈哈的滚动发展强上百倍。

        在这个遍地机遇的时代,从来就不缺乏有心人。

        陆航笑了一下没有接腔,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吴清言满屋子的外文书籍上,心中暗惊。

        这个年月,想要拥有如此多的外文书籍期刊可不是仅仅有钱就行的,还要有渠道,够资格,有权限才行,缺一不可。

        吴清言注意到了他的目光,开口问道:

        “怎么小同志,你也对这些金融类的外文期刊感兴趣吗?”

        “一些专业的金融词汇可能不大懂,但确实很有兴趣,尤其是关于世界宏观经济层面的讯息,对于开阔一个人的国际眼界帮助非常大,人总是要进步的,这个世界精彩纷呈,有机会要到外面去开阔眼界。”

        “呦呵,志向还不小呢,那我考考你的外语水平如何?”吴清言换用英语问了几句,陆航都能流利的回答起来,美式英语的口语水平相当棒,丁点儿也不怯场。

        “真不错!你的英文水平差不多能达到大学三四年级,特别是口语水平相当棒,没有带生硬的地方口音,这一点尤其难得,比校园里的学生都强了。”

        吴清言神态颇为嘉许,微笑着问道:“看得出来你很有经济头脑,年龄也不大,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如果愿意聊聊,也许我可以给你中肯的意见。”

        闲谈中,陆航得知吴清言除了在证券交易所主任的职务之外,还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八六年曾经远赴东洋,在野村证券学习了进修了半年,是一位履历丰富的经济学家。

        面对长者的提问,陆航也就不在藏拙,侃侃而谈起来。

        “这段时间以来,我确实深入研究了国家级报刊杂志,从中体会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

        国家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着力于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

        

()

        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充满机遇的时代,想要实现心中理想,恰恰是最好的契机。

        但机遇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国库券的生意做不了多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