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杏花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一章·文字狱缚人口舌,上官府深陷反案(1/2)
        山画水画俱是心中话,你侬我侬均是情意浓。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所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堪称一绝,是其被毒杀之前所作,被称为绝命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赵佶国破家亡之时所作《燕山亭》,发出“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的凄凉哀嚎,广为流传。

        但是,并非所有的亡国之君都有此才情,大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则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不解之谜,并以此引出两世三府一帝王的恩怨情仇。

        《杏花零》的故事,就是从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场文字狱开始的。

        年,闰年,猴年,农历甲申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三年,大顺朝永昌元年,大西朝天命三年。

        这一年,乱世之秋,四政更迭,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国,大明王朝宣告结束,史称“甲申之变”。

        清兵入关后,遭到汉族等各民族人民的武装抵抗,清朝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大型屠杀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等。

        李自成攻入北京决定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而山海关战役则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大顺还是大清主政中原。

        而每一次新旧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生灵的涂炭,家国的破亡,万民的无助,无论是谁,都只是沧海之一栗,只能苟延残喘,偷生度日,随波逐流,尽量让自己漂的更顺畅从容些而已。

        文字狱自古有之,但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间,从未间断。

        在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发生过起,第一场文字狱是顺治朝“张晋彦案”,以康熙初年庄廷龙明史案和雍正末年吕留良案为最大,涉及000余人,以顺治一朝最为黑暗,达到顶峰。

        文字狱是清廷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

        究其原因一是清先祖世受皇封,入主中原后,忌讳于此,凡涉及此类者,皆以“大逆罪”进行杀戮;二是清初反清复明思想文化久不能除,引来统治者的强权高压手段。

        龚自珍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可见一斑。

        上官青云,礼部侍郎,京城著名的文人,才貌俱佳,乐善好施,结交广泛。尤其和京城名仕刑部孟义仁和兵部谢泊安交好,三人并称“京城三杰”。

        时人称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可见一斑,颇得京城文人与江湖人士推崇。

        作为礼部侍郎的京城名仕上官青云一府,平平安安,与世无争,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清入主中原后,因其巨大的声望和在京城乃至全国文人中的口碑,用之,以封文人之口,日子倒也过得清闲自在。

        顺治十四年,黄昏,深秋。

        日渐西山,寒意初现,看似柔和的暮光落在街上来往行人身上,掠过修缮不久的上官府红漆大门,冰冷而麻木。

        陡然间,眼见巷口一队人马由远而近直向上官青云府宅,扣开大门,为首是一名公公,上官青云认得,乃是宫中太监之首,刚刚上位不久,皇帝身边当红之人,孙德胜。待引入中厅,捧出圣旨,抬起下巴,环顾四周,尖声喝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上官青云饱受皇恩,然其不思报国,大逆不道,勾结奸佞,摘取顶戴花翎,着刑部收监候审,钦此!”

        上官青云坦然自若,领旨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