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余生,交给路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八章 江南·良渚(1/2)
        十月金秋,将我引向了离上海不远的浙江。虽久居江南,但却未曾好好的游历过。前一程旅行的行李箱里,夏天的阳光余温尚未褪去,我又放入了秋衣的绚彩,往往是北国的寒风夹杂着东南亚椰树的馨香,于是,我的行李箱便成了恒温行李箱。

        我要为这一季的秋色,染上一段江南记忆的华彩。

        旅行,向来于我而言是说走就走的,想好了,就付诸行动。多年的旅行生活,让我习惯了设立一个旅游的主题,景色带来的冲击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注重旅途中的感受与人文。

        文化之旅还是惬意度假,一人独行还是小团体的出行,其实都各有特色。渡一个秋意江南到的时光,寻一段散落江南深处的久远历史。我很快就为这段江南行立了主题。

        江南,一个用诗组成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然而,江南,还有一个被文学化的江南,那就是太湖以南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吴越之地,自古孕育了诗意文化。也孕育了江南文化。

        良渚,这个坐落在余杭不起眼的小村,却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比中国有历史记载的夏朝还要早。一个杭州郊外普通的村庄,但在历史迷和考古学家眼里,这个地名,非同寻常,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是与人类文明一起出现的。

        良渚位于今天的浙江杭州余杭区,离开杭州十六公里。

        然而,当我到达那里的时候,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小村,只留下了一座已经废弃的遗址公园,慕名而去的良渚文化村,却成了房屋开发商的乐园,良渚人擅用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加财富的同时,却不擅长宣传这一比黄河文明还早的文化。黄河流域文明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文明的孕育之处,然而长江流域的良渚,却只是漏了下脸,便湮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走近遗址公园,荒草满园,几名工人正在作业,园内冷清的让人望而止步。问了一位工人,他说遗址公园早没有了,但还是可以进去看看的。

        我有些犹豫,但还是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虽不是不远万里前来,但还是有些遗憾没有近距离的走近这片古遗址。但事实告诉我,就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且持续了一千年之久。而如今,我却真实的站在这片遗址前。

        古遗址没看成,于是我又去了良渚玉文化博物馆,但还是被一纸通告挡了回去,告知良渚玉博物馆正在重新修建,择日重新开放。

        或许,这样一个隐藏江南深处的地方,注定是秘不宣人的,我只能怪自己来的不是时候。

        良渚,尘封了几千年后,终于一如羞涩的姑娘,站立在了世人面前。但人们还未看清她的容颜,便又一头钻入了历史迷雾深处,不再现身。且带着一个巨大的谜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古国悄然而逝呢?

        良渚留给世人最经典也是最让人迷惑的遗产就是大量的玉器。我因为没看到这些古玉器而有些悻悻然。1986年,反山和瑶山的出土玉器就多达1600多件,在众多玉器中,有一种叫玉琮的玉器是良渚所特有的,也是良渚人创造的。玉琮上精雕细琢的神人兽面纹像,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它们是良渚人的神徽还是一种信仰图腾,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神人兽面纹饰,在其他的良渚玉器中处处可见,至少良渚人的信仰是统一的,良渚人已经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有了自己依赖的精神世界。

        面对着如此精美的玉器,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出自于5千年前的人类,在那个金属工具尚未出现之前,良渚人究竟是如何雕琢,钻孔这些坚硬的玉器的呢?这至今还是个谜案。

        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也是至今未能解释的一大谜题。这个在历史长河里刚刚准备扬帆远航的船只,还未历经大风大浪就已